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高校共青团要牢牢把握“一个核心、两个根本”

【浏览次数:次 | 发布日期:2020-08-15】

高校共青团的根本价值在于有特色地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共同体”

随着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心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校内各部门各学院的工作都更加注重围绕人才培养来展开,这也在客观上压缩着共青团传统意义上的“地盘”。在一些高校,教务部门抓起了双创教育,学工部门管起了学生社团,艺教部门建起了学生艺术团,有人开始担心,共青团在最稳固的战线上出现被边缘化的迹象。其实,在“三圈三全十育人”的整体格局中,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战略配合者,共青团组织虽不可能处处“冒头”,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大可不必拘泥于一些项目的得失,要发挥辐射面广、机动性强的特点,找准学校关切、学生需要、自身可为的结合点,着力把特色载体做精做优做强。高校共青团必须将融入大局作为职责所系。一要抓好组织育人。高校共青团的自身组织就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最基本最直接的平台载体,组织育人可以说是高校共青团的鲜明特点和最大优势。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治团,激发基层组织活力,使其育人功能的持续发挥具有稳定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要紧扣党与团的血缘纽带,把发展党员工作的“育苗”“推优”等环节,作为组织育人的重要切入点。二要抓好实践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实践育人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发力点。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国情教育功能,自觉将社会实践嵌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中,做好系统化设计,引导大学生用脚丈量责任、用心体悟真理,从而让理论真正结合实际;要主动迈前一步,探索构建与德智体美相互协调的劳动教育体系,补齐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内容、缺渠道、缺载体、缺路径的突出短板。三要抓好网络育人。当代大学生“宅”在网上,网络不仅成为生活空间,也是学习空间,重塑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说,赢得互联网就赢得了学生,丢掉互联网就丢掉了学生。“明者因时而变”,高校共青团必须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使团学工作新起来、活起来、潮起来。要视网络为“课堂”,强化阵地意识,创新产品供给,着力在互联网上为大学生提供组织归属和组织化成长空间。更重要的是,不能仅仅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而要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适应去中心化、视觉化的趋势,以价值引流为核心重构思政教育的场景和话语。从高校党政来说,关心支持共青团工作,是情分,更是本分。只要共青团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找准位置,深耕细作,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功能,就一定会得到更广阔的舞台、更有力的保障。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页 [1] [2] [3]